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尤利西斯

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子是中国东周时代的一位军事战略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传统上,孙子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作者,这是一部有影响力的军事战略著作,对西方和东亚的哲学和军事思想都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更多地关注战斗的替代方法,如谋略、拖延战术、使用间谍和战争本身的替代方法、建立和保持联盟、使用欺骗以及愿意妥协于至少是暂时的更强大的敌人。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一个敬称。

关于孙子的历史事迹并不明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和其他的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将他列为吴王阖闾的大臣,并将他的生卒年定为公元前544-前496年。接受其历史性的现代学者根据《孙子兵法》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描述,将其现存文献归入战国后期。传统说法称,孙武的后代孙膑也写了一篇关于军事战术的著作,名为《孙膑兵法》。由于孙武和孙膑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都被称为孙子,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直到1972年发现孙膑的著作。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它一直受到赞誉并被用于研究东亚的战争。在二十世纪,《孙子兵法》越来越受欢迎,在西方社会也得到了实际应用。它继续影响着世界上的许多竞争,包括文化、政治、商业和体育,以及现代战争。

现存的最古老资料对孙子的出生地有不同说法。《春秋》和司马迁的《史记》都说孙子出生在齐国, 两书也都认为孙子出生在春秋晚期,他作为一名将军和战略家活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约公元前512年事于吴王阖闾,孙子的胜利激励他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随后的战国时期最广为流传的军事著作之一,当时中国古代的七个诸侯国韩、赵、魏、楚、燕、齐、秦之间战争不断,为控制中东部广阔的肥沃土地而战。

孙子一个比较有名的故事来自于司马迁,对孙子的人格进行了描述。在任用孙子之前,吴王有意测试一下孙子的能力,命他将宫中的180名宫女训练为士卒。孙子把她们分成两组,任命最受吴王宠爱的两名宫女为卒长。当孙子第一次命令宫女们面向右边时,她们咯咯笑了起来。对此,孙子说,卒长要负责确保士兵理解给他的命令,然后他重申了这一命令,宫女们再次傻笑起来。孙子于是下令处死了吴王的两名宫女,吴王表示抗议。他解释说,如果将军的士兵明白他的命令却不服从,那是卒长的错。孙子还说,一旦任命了一个卒长,她就有责任执行他的命令。两名宫女被处死后,新的卒长被选出代替她们。之后,两个组队都很清楚继续轻浮的代价,顺利地完成了她们的训练。

司马迁称,孙子后来在战场上证明了他的理论是有效的(例如,在柏举之战中),他的军事生涯很成功,他根据自己经过检验的专业知识写下《孙子兵法》。 然而,《左传》是比《史记》早几个世纪的历史文献,对柏举之战的描述要详细得多,但根本没有提到孙子。

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怀疑孙子的历史存在,主要理由是《左传》中没有提到他,而《左传》中提到了大多数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孙武 "这个名字在《史记》之前的任何文献中都没有出现,可能是一个描述性的名字,意思是 "逃亡的战士","孙 "姓可以被解释为 "逃亡"( 逊)。而 "武 "是中国古代 "武艺高强,骁勇善战 "的品质,这与孙子在伍子胥的故事中作为英雄的二重身份相吻合,历史上唯一归功于孙子的柏举之战,没有关于他参加该战役的记录。

怀疑论者列举了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历史不准确和不合时宜之处,并指出该书实际上是不同作者和军事战略家的汇编。学者们对《孙子兵法》的作者归属各不相同,包括孙武、伍子胥、一位不知名隐士、齐国或吴国的一个纵横家流派、孙膑和弟子。孙膑似乎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事权威,可能是用来制造历史人物 "孙子 "的灵感。孙武这个名字确实出现在后来的资料中,如《史记》和《吴越春秋》,但都是在孙膑时代的几个世纪后写的。

然而,在其他作品中使用这个词条,如《司马兵法》,被认为证明了孙子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根据拉尔夫·索耶的说法,孙子很可能确实存在,而且不仅担任过将军,还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有人认为,文献中详述的大规模战争和复杂技术与更原始的小规模战斗之间存在差距,许多人认为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普遍存在这种差距。对此,索耶认为,孙武的战术可能被传授给他的家族或一个小型书院的后代,其中最终包括孙膑。这些后人或学生可能对原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了修改或扩充。

怀疑论者指出了《孙子兵法》中可能存在的不合时宜之处,包括术语、技术(如不合时宜的弓弩和未提及的骑兵)、哲学思想、事件和军事技术,这些对孙武来说应该是不存在的。此外,春秋时期没有职业将军的记录;这些记录只在战国时期才有,所以对孙子的军衔和将军身份有疑问。这造成了《孙子兵法》实际写作时间的很多混乱。第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它是由历史上的孙武在公元前512年写的,他活跃在春秋时期的最后几年。第二种观点,由塞谬尔·格里菲斯等学者所持,将《孙子兵法》置于战国中期至晚期。最后,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些竹简是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出版的,这是基于其信徒对1972年在银雀山发现的竹简的解释。

传统上,《孙子兵法》是由孙武所著。它提出了一种管理冲突和赢得战斗的战争哲学。它被认为是战略方面的杰作,自从首次出版、翻译并在国际上发行以来,经常被将军和理论家们引用和参考 。

关于文献完成的时间和作者的身份,有许多理论,但考古发现,至少在汉初,《孙子兵法》就已经大致形成了其目前的形式。一些现代学者认为,《孙子兵法》不仅包含原作者的思想,还包括后来的理论家,如李筌和杜牧的评论注解。

在中国统一和公元前二世纪始皇帝焚书之前所写的军事文献中,有六部主要作品得以保存下来。在更晚的宋代,这六部作品与一部唐代文献合并为一部名为《武经七书》的文集。作为该汇编的核心部分,《孙子兵法》构成了现代早期中国正统军事理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该书是通过朝廷任命的军事职位考试的必读书目。

《孙子兵法》使用的语言在西方的战争和战略文本中可能是不寻常的。例如,第十一篇指出,领导者必须是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能够理解 "运并计谋,为不可测"。该文献包含许多类似的言论,长期以来,这些言论使缺乏东亚背景意识的西方读者感到困惑。在道家思想和实践的背景下解释这些言论的含义会更清楚。孙子将理想的将军视为开明的道家大师,这导致《孙子兵法》被认为是道家战略的一个主要例子。

这本书在政治领导人和商业管理人士中也很受欢迎。尽管它的标题是孙子兵法,但它以一种广泛的方式处理战略问题,涉及到公共管理和规划。该书概述了战斗理论,但也提倡外交和培养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972年4月10日,在山东的建筑工地意外发现了银雀山汉墓,学者们发现了一批保存异常完好的竹简。虽然汉代的书目中指出后一出版物是存在的,而且是由孙武的后人所写,但在之前已经丢失了。孙膑作品的重新发现被学者们认为极其重要,这既是因为孙膑与孙武的关系,也是因为该作品对中国古代晚期军事思想体系的补充。这一发现从整体上大大扩展了现存战国军事理论体系。孙膑的著作是二十世纪发现的唯一已知的战国时期的军事文献,在所有现存文献中与《孙子兵法》的相似度最高。

《孙子兵法》影响了许多知名人士。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叙述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认为这本书对于结束战国时代是非常宝贵的。在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将其1949年对蒋介石与国民党的胜利部分归功于《孙子兵法》。这部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著作,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

《孙子兵法》大约在公元760年传入日本,该书很快在日本将军中流行起来。通过对日本战国时期的 "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在现代早期的统一。对其战术的掌握在武士中得到了尊崇,其战术也被有影响力的大名和将军们作为典范。明治维新后,它在日本帝国军队中仍然很受欢迎。在日俄战争中带领日本军队取得胜利的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是《孙子兵法》的忠实读者。

胡志明翻译了这部作品供他的越南军官学习,越南战胜法美的军事战略家武元甲将军,同样也是孙子思想的狂热弟子和实践者。

美国对日本、北朝鲜和北越的亚洲冲突使《孙子兵法》引起了美国军事领导人的注意。《孙子兵法》被提到是每个单位应保留的作品,而参谋人员有义务准备简短的论文,向其他军官介绍他们的读物。同样,《孙子兵法》被列入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计划。然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被批评为没有真正理解孙子的作品,没有在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欣赏《孙子兵法》。

在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中,主人公戈登·盖柯经常引用《孙子兵法》中的段落作为其激进的交易技术的指导原则 。

道家修辞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史蒂文· C·康布斯在《孙子兵法:解析修辞》中说,战争 "被用作修辞的隐喻,两者都是基于哲学的艺术。"康布斯写道:"战争类似于说服,是一场争夺人心的战斗。"《孙子兵法》战略在历史上的应用归功于其哲学修辞。道家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康布斯将古代道家的中文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修辞相比较,主要是为了说服力的不同。在《孙子兵法》的战争策略中,道家的修辞被描述为 "平和被动,偏重于沉默而非言语"这种交流形式。在《孙子兵法》中高度强调的避免对抗和精神性的吝啬行为,形成了道家的基本原则。

马克·麦克尼利在《孙子与现代战争的艺术》中写道,对孙子及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现代解释,对于理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成为超级大国的推动力至关重要。现代中国学者在发展他们的理论时明确依赖历史上的战略教训和《孙子兵法》,认为他们的现代斗争与孙子时代的中国斗争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孙子的学说对其他中国传统作家有很大的认知价值,在制定中国国家及其领导人的战略时经常使用这些学说。

9 view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