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向海外的金庸武侠世界

  • Writer: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
  • Feb 9
  • 9 min read

Updated: Feb 9



香港最成功的作家从未在他的小说中真正写过香港,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金庸是查良镛(Louis Cha Leung-yung)的笔名,毫无疑问,他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最受欢迎、读者最多的作家。他的所有故事都很自然地发生在中国古代,尽管是毫无历史准确性可言的奇异版本。

金庸的作品享誉全球,首先是散居海外的华人读者,然后是越来越多通过大量改编电影、戏剧、电视剧、广播剧、漫画以及最近的视频游戏(如腾讯的流媒体游戏《代号:致金庸》)而对武侠小说着迷的读者。金庸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作品的销量高达数千万册,这在香港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海外侨民中,即使不懂中文的人也能进入金庸的世界,比如香港的加拿大艺术家徐浩恩。“他说:"我是通过无线电视 1983 年将《射雕英雄传》改编成电视剧才开始接触金庸作品的。“他说:"这些故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所创造的广阔世界、复杂交错的故事情节以及他如何消解历史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徐浩恩的作品描绘了超凡脱俗的英雄,他们的身体似乎因叙事想象的力量而变形,勇士、侠客和反英雄从金庸的小说中浮现,嬗变并诞生出更多奇幻人物。

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于中国大陆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前特首董建华以及作家、演员和数百名读者出席了他的葬礼,金庸的骨灰奉安在大屿山宝莲禅寺海会灵塔。

虽然金庸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度过,但他的创作思想始终牢牢地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故事、传说、道德价值观和武术知识,以及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的真实或传说中的武术流派。这些人可能是生活在社会边缘或以虚假身份隐藏在暗处的结义兄弟(不太常见的是结义姐妹),他们曾发誓要保护皇帝或其他显贵人物,对他们有着牢不可破的忠诚。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的其他侠士群体则依附于著名的寺院,这些寺院训练僧人的精神和体能(想想少林功夫的武僧)。

金庸从所有这些资料中汲取了大量素材,不管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还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杜撰出来的,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极富娱乐性的宏大故事,这些故事始终充满了侠义道德,以荣誉、忠诚和自我修养为主要支柱。“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中国研究教授利大英(Gregory Lee)说:"他将中国神话化了,对他来说,过去就是一个游戏场"。


事实证明,金庸在这方面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超,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他几乎成了“武侠”一词的代名词,“武侠 ”是“cloak and dagger”(斗篷与匕首)的小说中文名称。这两个汉字的意思是 “武术 ”和 “侠士 ”或 “游侠”。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司马迁著名的文学经典《史记》(成书于公元前 91 年)中,我们就能读到游侠的故事,游侠故事的主角被不断地重述和溢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量中国古典小说本身就是武侠小说,其中的打斗场面扣人心弦,英雄和反英雄们经过数十年的身心训练,将神奇的技巧与极致的敏捷和速度融为一体。

鲜为人知的是,金庸最初并不是一名小说家,而是一名记者。1947 年,当中国内战仍在激烈进行时,未来的金庸开始在上海的《大公报》工作。随后,他被派往香港,在同一家报纸的本地版工作,之后转到现已停刊的《新晚报》编辑副刊。就在那时,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5 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在该报连载,并大获成功。这就是《书剑恩仇录》,2005 年由晏格文(Graham Earnshaw )翻译成英文出版。《书剑恩仇录》已经承载了金庸的许多重要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清朝(1644-1912 年)时期海宁的一个著名传说:乾隆弘历(1711-1799 年)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传说中,在位的弘历并不是雍正皇帝(1678-1735 年)的合法儿子,而是与陈家交换孩子的结果。这将使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成为一名汉人子弟,而不是 1644 年入侵中国的满族征服者的继承人。对于今天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汉族是官方用语,指中国约 90% 的人所共有的民族,源于汉朝,从公元前 202 年持续到公元 220 年,中间有过短暂的中断)。

这个传说在历史上并不普及,但由于海宁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到访过的清朝官员陈世倌的故居,这个传说才得以流传下来。这本书为故事增添了额外的悲情色彩,因为皇帝的民族伪装被爱国者(即反满的民族主义者)发现了,而且,为了给故事增添浪漫色彩,故事的核心围绕着香妃展开,香妃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女孩(译者注:小说中实为回族姑娘喀丝丽,人称香香公主,金庸在小说后记中否认了香香公主是香妃的说法),皇帝对她情有独钟。从这个开端开始,金庸继续创作具有古风的故事,但其特点是更具 20 世纪的敏感性,具有强烈的汉民族主义。即使在《射雕英雄传》这样的作品中也是如此,该书于 1957 年至 1959 年在《明报》上连载,故事发生在宋朝末年(960-1279 年),当时宋朝正被来自北方的金人入侵,在那个时代,对于谁是汉人、什么是汉人的整体概念可能还不那么明确。将所有故事串联在一起的是令人惊叹的战斗场面、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以及许多戏剧性地揭示出来的秘密身份。


在郝玉青(Anna Holmwood)和 张菁(Gigi Chang)翻译成英文的《射雕英雄传》中,衰弱的宋朝被书中的英雄们所鄙视,可以读到他们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厌恶:

“不要脸,不要脸!这鸟皇帝算是哪一门子的皇帝!”(郭啸天)

Shameful! Disgraceful! How did these sorry excuses for men ever become Emperor?


“皇帝害苦了百姓,拿他一些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金银,算不得是贼赃。”(曲三)

The emperor has done enough harm to the peasants, it is not really a crime to take something back. Steal from the government that steals from its own people.


然而,一则重要的轶事或许可以为金庸对入侵的满清,一个被认为是外来王朝的厌恶(至少是文学上的厌恶),或对之前几个世纪宋朝的弱点的厌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金庸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大约在 17 世纪中叶,满清入侵中国时,这个家族就已经在海宁扎根。他的祖先查继佐曾是短命的南明王朝(1644-1662 年)的大臣,曾与入侵的满清作战。尽管如此,这个家族仍然是一个有名望的文学世家,有更多成员参与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不过,抗击侵略王朝的斗争至少仍是金庸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庸的政治观点保守,尊重等级制度,崇尚侠义和力量,因此在他的小说中,软弱的皇帝被视为民族的败类(虽然民族这个概念在帝制时代并不存在,但这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射雕》系列中,他对成吉思汗表现出了真正的钦佩,即使蒙古军队将终结宋朝:他们是伟大的战士,在战斗中遵循勇敢和荣誉的准则。

从《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写作,以便每天都有新的作品连载。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香港电影和电视的改编,金庸名声大噪,他的作品开始被广泛翻译成多种亚洲语言,从日语到越南语、马来语,不一而足。然而,将他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却花了很长的时间,部分原因是翻译这样一位作家,对于不熟悉功夫、中国文化以及道教和佛教等宗教的公众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这种情况最终得到了改变,他的作品现在可以与英语读者见面了。他的译者张菁承担了翻译《射雕三部曲》第二部的艰巨任务,该部名为《神雕侠侣》(第一卷)。“我想说,第一个挑战显然是弄清故事的内容,"她说。“问题是我们是看着武侠电影和电视剧长大的,所以我们有天生的视觉想象力,但我们如何把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变成文字呢?

张菁说,翻译《射雕三部曲》第一部的郝玉青 "非常善于创造一个用英语描述打斗的良好系统,同时又有英语语言的节奏感。重点不仅在于描写动作,还在于描写速度和凶猛程度:这就是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转换为写作的时候。金庸的小说读起来非常有趣。当我们在青少年时期读他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冲动,一种强迫。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英语中也做到这一点,当他使用现有的武侠术语词汇时,如何在不给读者造成困惑的情况下传递这些词汇"。

从《射雕三部曲》第一部《射雕英雄传》开头的这段简短摘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的例子:


道人冷笑道:“鹰爪子,动手了吗?”左手掌缘在他手腕上一击。杨铁心腕上一阵酸麻,五指登时无力,匕首已被他夹手夺去。郭啸天在旁看得大惊,心想义弟是名将之后,家传的武艺,平日较量武功,自己尚稍逊他一筹,这道人却竟视他有如无物,刚才这一手显然是江湖上相传的“空手夺白刃”绝技,这功夫只曾听闻,可从来没见过。(中文修订版第一章《风雪惊变》)

The Taoist was amused. “You want to fight?” He tapped Yang’s wrist with his left hand. A numbing pain shot through Yang’s hands to his fingers. Before he realized what was happening, the dagger was gone. Guo was astounded. His friend’s kung fu was much better than his own, but even Yang was powerless against the monk. Guo knew the move was the legendary Bare Hand Seizes Blade, but he had actually never seen anyone perform it.


在其他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格斗招式和武器的名称,对于一个开放的读者来说,这些名称听起来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却略显混乱:


柯镇恶听得五弟六弟受伤不轻,挺起铁杖,便要上前助战。全金发叫道:“大哥,发铁菱吧!打‘晋’位,再打‘小过’!”叫声未歇,嗖嗖两声,两件暗器一先一后往丘处机眉心与右胯飞到。

丘处机吃了一惊,心想目盲之人也会施发暗器,而且打得部位如此之准,真是罕见罕闻,虽有旁人以伏羲六十四卦的方位指点.终究也是极难之事。

当下铜缸斜转,当当两声,两只铁菱都落入了缸内。这铁菱是柯镇恶的独门暗器,四面有角,就如菱角一般,但尖角锋锐,可不似他故乡南湖中的没角菱了,这是他双眼未盲之时所练成的绝技,暗器既沉,手法又准。(中文修订版第二章《江南七怪》)

Judging from the cries and moans, Ke Zhen’e, meanwhile, understood that two of his martial brothers had been badly hurt. He took up his metal staff and as about to join the fray when Gilden Quan called out, “Brother, your iron devilnuts, on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spering and another towards Small Surpassing!” Before he could finish, Ke had already fired the two metal projectiles, one between Qiu Chuji’s eyebrows and the other at his right hip bone. Qiu Chuji deflected them with the spinning censer, but he was surprised by their weight and the accuracy of Ke Zhen’e’s aim. These weapons were unique to Ke Zhen’e, with points shaped like bat wings, only sharper, and quite unlike the water chestnuts that grew in his hometown around South Lake.

读者不知道 “空手夺白刃 ”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 “铁菱”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 “晋 ”和 “小过”在什么地方,却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凉。很显然,要达到这种武打阅读的流畅程度,需要非常熟练的译者。

金庸的传记为他的写作生涯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平衡。他在华语世界声名显赫,就连中国经济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他的粉丝,并在 1983 年与他会面。金庸是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勋衔获得者,他积极参与了 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的筹备工作,并参加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

他的写作生涯虽然多产,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他的小说连载热潮之后,他开始了大规模的修订,这意味着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根据出版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版本。20 世纪 80 年代末之后,他的作品成为第一批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同时全面出版和阅读的作品,当时所有因被认为与当代政治相提并论而实施的禁令都已解除。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在阅读他的作品。

利大英说:"他的世界是一个精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一直追溯到汉朝之前,即使那是神话。现代华人非常乐意与这种神话般的中国思想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愿景,其中的侠义文化是从不同的时代、宗教、武术,甚至医药或饮茶传统中提炼出来的。

Recent Posts

See All
来自伊比利亚的"唐诗":致情郎

这显然是一首以某位女士的口吻讲述的爱上一个不该爱上的负心郎的哀婉诗歌,尝试以唐诗的形式将其译出。 te dediqué mi tiempo, te ayudé, te saqué sonrisas, te aconsejé, te quise, te di lo mejor...

 
 
 

Comments


  • Facebook
  • Pinterest
  • Twitter
  • Instagram

© 2023 by Salt & Pepper.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