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西晋八王之乱

  • Writer: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
  • Dec 21, 2020
  • 12 min read

晋惠帝司马衷(Emperor Hui of Jin),号正度,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是一个发育不良的统治者,在位期间,摄政王(西晋并无摄政王官职,有太宰、太保、太傅、大将军、大都督,实际获得的权力相当于摄政王)、皇子(他的叔伯、堂兄弟)和他的妻子贾南风皇后为争夺对他的控制权(进而争夺朝政),不断发生内讧,民不聊生,极大地破坏了西晋政权的稳定,最终导致五胡乱华,使西晋失去了华北和华中地区,建立了相互竞争的十六国。301年,他被篡夺自己皇位的叔祖父司马伦短暂废黜,但同年晚些时候又恢复了皇位,直到307年被毒死,很可能是被摄政王司马越所杀。

公元259年,司马衷为司马炎和妻子杨艳所生,当时司马炎还是曹魏摄政王司马昭的助手。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而司马衷为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但在司马衷的哥哥司马轨早逝后,司马衷成了在世的长子。司马昭在265年9月去世,司马炎于266年2月逼迫曹魏皇帝曹奂退位(曹魏统治结束,晋武帝开始统治),司马炎在公元267年立7岁的司马衷为太子。

随着司马衷年龄的增长,他的发育障碍被他的父母和朝廷官员都看在眼里。他学会了写字和说话,但似乎根本无法做出自己的逻辑性决定。有一次,当他听到青蛙呱呱叫时,他很认真地问:"它们呱呱叫是因为它们想叫,还是因为政府命令它们叫?"("Do they croak because they want to, or because the government ordered them to?") 官员们几次提醒武帝,但武帝并没有意识到司马衷的残疾程度,对委婉要求更换太子的呼声,武帝都予以抵制。事实上,由于武帝担心很多官员对他的天才弟弟齐王司马攸印象深刻,可能会想让司马攸代替他,所以最终让人把司马攸送到他的封国,司马攸在283年忧愤而逝。

272年,12岁的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14岁的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贾妃性格暴戾,嫉妒心强,但有她控制司马衷的方法,使司马衷对她既爱又怕。她在婚后为他生了四个女儿,但她不喜欢生下司马衷唯一儿子司马遹的母亲谢玖妃,她原本是武帝的妃子,但在贾妃成婚前就送给了司马衷,让谢妃教他如何发生性关系。谢妃怀孕后,生下了司马遹,他的祖父武帝非常宠爱他。武帝认为司马遹聪明,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这也是他决定不更换司马衷的原因。然而,除了谢妃之外,没有其他妃子为司马衷生孩子,因为有几个妃子已经怀孕了,但都被贾妃嫉妒而杀害了(武帝一怒之下,曾考虑废黜贾妃,但在第二任妻子杨艳皇后的斡旋下,他想起贾充对西晋建立的贡献,决定让她留在原地)。

289年,武帝临死前,考虑让谁来为司马衷摄政。他想到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汝南王是诸王中是最受尊敬的人。因此,杨骏对司马亮产生了畏惧之心,让他派驻到重要城市许昌。到了290年,武帝决议让杨氏和司马亮都摄政,但他写完遗嘱后,遗嘱被杨骏夺取,而杨骏又颁布了另一份遗嘱,在遗嘱中,杨氏单独被任命为摄政王。不久,武帝去世,司马衷登基,是为惠帝。贾妃成为皇后,司马遹成为太子。

杨骏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独断专行和无能,引起了许多贵族和官员的愤怒。他试图安抚他们,在他们中间多次赐予爵位和荣誉,但这只会给他的行为带来更多的蔑视。他知道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意志坚定,而且奸诈,所以他试图让忠于他的人掌管京城洛阳的所有防务力量,还下令所有的诏书不仅要有皇帝的签字,还要有杨太后的签字才能颁布。

贾后却想参与朝政,又因不断遭到杨太后和杨骏的拒绝而感到愤怒,于是与太监董猛、将军孟观、李肇等人合谋反对杨氏。她曾想让司马亮参与谋划,但被司马亮拒绝了,而是劝说惠帝的弟弟楚王司马玮加入她的计划。291年,司马玮带着军队从防守岗位(荆州,今湖北、湖南)回到洛阳后,一场政变开始了。

贾后好不容易把丈夫控制住了,就让他下诏,宣布杨骏犯罪,应该免去他的职务。并命令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进攻杨骏,防御反击。很快,杨氏明显陷入困境。杨太后自己被困在宫中,就写了一道诏书,命令援助杨骏,并把它放在箭上,射出宫外。贾后便大胆宣布杨太后犯上作乱。杨骏很快就被打败了,他的族人也被屠杀了。杨太后被废黜入狱(292年将死于狱中)。司马亮被召回,与太保卫瓘一起担任摄政王。

为了安抚那些可能愤怒而推翻杨骏的人,司马亮还广泛提拔参与谋反的人,有一千多人被封为侯爵。不过,他和卫瓘确实试图让政府步入正轨,但贾后继续干涉政府事务。他们也担心司马玮的暴戾脾气,因此想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但司马玮劝说贾后让他保留军事指挥权。司马玮的助手岐盛和公孙弘此后向贾后谎称司马亮和卫瓘打算废黜皇帝。贾后对卫瓘在武帝时期提出改变继承人人选的建议已经感到不满,希望更直接地控制政府,因此决心发动第二次政变。

291年夏天,贾后让惠帝亲自给司马玮写了一道诏书,命令他将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撤掉。他的部队由此包围了司马亮和卫瓘的府邸,虽然两人的属下都建议抵抗,但他们都各自拒绝了,而且很容易被俘。司马亮和他的继承人司马矩和卫瓘的九个子孙都被杀了。岐盛建议司马玮趁机屠杀贾后的亲属,自己亲政,但司马玮犹豫不决,同时贾后也意识到,如果司马亮和卫瓘被杀的事件能被追溯到她的唆使,那将会带来一场政治风暴,司马玮也不容易被控制。因此,她公开宣称司马玮下诏是假的。司马玮的军队抛弃了他,他被俘虏并被处死。司马亮和卫瓘被追谥为 "成"。从此,贾后成为了几年来无可争议的皇位幕后力量。

贾后现在的控制权,与她所信任的几个谋士,能臣张华,表弟裴頠、族兄贾模,外甥贾谧--原名韩谧,贾充的儿子贾黎民。她还与远房郭彰、妹妹贾午、武帝的小妾赵粲关系密切。她缺乏自制力,为人暴戾任性,但张华、裴頠、贾模都是老实人,总体上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然而,由于她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包括与许多男人通奸,后来又杀了他们以灭口),张华、裴頠、贾模曾考虑将她废黜,以司马遹母谢妃取而代之,但他们犹豫不决,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299年贾模去世后,就更难控制她的行动了。

296年,秦(秦州,今甘肃东部)、雍(雍州,今陕西中部和北部)的氐、羌人大举反晋,拥立氐族首领齐万年为帝。297年,西晋将领周处在没有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被齐万年轻易击败。大批流民,大部分是氐族人,因战乱造成饥荒,在李特的带领下,南下进入彝州(今四川、重庆)。几年后,他们最终被迫造反,从金国统治中剥离出来)。299年,孟观得以击败齐万年,但齐万年预示着未来更严重的非汉族叛乱。299年后,散骑常侍江统上书贾后,要求将五种非汉族(五胡)从帝国本土迁出,并迁往帝国以外的地区,但贾后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贾皇后和司马遹的关系一直不睦。贾皇后的母亲郭槐不断地劝说贾皇后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善待司马遹,她还主张将贾谧的妹妹嫁给司马遹。但贾后和贾午都反对,而是将太尉王衍的女儿嫁给了司马遹。王衍有两个女儿,但贾后让司马遹娶了不太漂亮的那个,让贾谧娶了比较漂亮的那个。郭夫人死后,贾后和司马遹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贾午和赵粲挑拨离间。再者,司马遹和贾谧一直不喜欢对方,而贾谧,也因此建议贾皇后废黜司马遹。299年,贾后同意并采取了行动。当司马遹在宫中正式上书,要立病中的儿子司马虨为太子时,贾后逼迫他喝下大量的酒,并在他醉酒后,让他写出一份声明,在声明中宣称要谋害皇帝和皇后,并要接替皇帝的位置。贾皇后将奏折呈给官员,起初要处死司马遹,但经过一番抵抗,她只让人将他废黜,降为庶人。司马遹的母亲谢妃被处死,他的宠妃蒋俊妃也被处死。

300年,在她所喜爱的一位王室成员,赵王司马伦(即武帝的叔父)的建议下,贾太后决定消除司马遹的威胁。她派出刺客,让人刺杀了司马遹。司马伦却另有所图,他想让贾后杀了太子,这样他就可以以谋杀为借口推翻贾后,并在当年晚些时候发动政变,杀死了贾谧、张华、裴頠等贾后的同党。贾皇后被废黜,后来被迫自杀。司马伦和他的谋士孙秀成为最高权威。

司马伦恢复了已故司马遹的名声,将司马遹的儿子司马臧立为太子。然而,司马伦自己也对皇位有所图谋,他和孙秀偏重于把有利于自己的人放在权位上。惠帝的弟弟淮南王司马允正确地判断出司马伦的野心,结果司马伦和孙秀想剥夺司马允的军权。当司马允读到命令他交兵的诏书时,看到是孙秀的手笔,便怒不可遏,带兵起义。起初,他对司马伦的部队有成功的打击,几乎可以攻占司马伦的府邸,在一天的时间里。陈准暗中支持司马允,劝说惠帝赐给他一面表示支持的旗帜,并能将旗帜送到司马允手中,但他的使者,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虔的朋友,却骗司马允接过旗帜,并将司马允的头颅砍下。他的部队在他死后就解散了。

司马伦打败司马允后,更加想篡夺皇位。300年末,经过孙秀的建议,司马伦获得了九锡。然而,司马伦和他的儿子们本身就愚昧无知,孙秀才是实际掌权者。冬季,孙氏让同族孙旂的外孙女羊献容嫁给惠帝,做他的皇后。

也是在300年冬,贾后的外戚、益州刺史赵廞反叛,想把益州占为己有。他与李特和他的弟弟李庠结成同盟,很快就能占领益州。然而,他后来对李氏兄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在李庠建议他自立为帝后,他杀了李庠。李特一怒之下,带兵杀了赵𫷷。李特随后将新任益州刺史罗尚迎至成都,但与罗尚及罗尚的主要谋士辛冉关系不睦,辛冉是李特的旧友,对李特的意图深表怀疑。

301年春,司马伦让惠帝让位给他,并赐惠帝太上皇的尊号。司马伦为了安抚那些可能对他的篡位行为感到愤怒的人,对许多人进行赏赐。特别是孙秀,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发布诏书。怀疑三位重要的王子,齐武闵王司马冏(惠帝的堂弟,惠帝的叔父齐献王司马攸的儿子)、成都王司马颖(惠帝的弟弟)。河间王司马颙(惠帝曾祖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军事指挥权,孙氏派自己信任的下属做他们的助手。司马冏不肯,宣布造反,要恢复惠帝。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惠帝之弟)、新野郡王司马歆(惠帝叔祖父之子)等人都宣布支持司马冏。司马颙起初派大将张方去支持司马伦,但听说司马冏、司马颖兵力强大,于是宣布支持叛军。司马伦在洛阳称帝三个月后,被洛阳官员抓获,并被迫下诏还政于惠帝。随后,他被迫自杀。孙秀和司马伦的其他同伙也被处死。

有人认为,武帝死后所希望的权力平衡可能会得到恢复,因为司马冏和司马颖分别被授予摄政王的称号(并被授予九锡,虽然司马颖拒绝了九锡,但九锡并不是即将发生篡位的迹象,这是罕见的情况),许多有才能的官员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不过,司马冏和司马颖其实都对对方的权力有所顾忌,司马颖当时决定将中央政府的摄政权让给司马冏,回到邺城的防务岗位。

同时,罗尚下令让秦/雍流民回家,并要求他们交出在赵王叛乱战争中掠夺的所有财产。这给流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恐惧,李特请求延长一年,罗尚同意了,但罗尚手下的辛冉等官员不高兴,暗中策划攻打李特。李特预料到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早有准备,轻而易举地打败了辛冉的部队。

在京城,司马冏根据自己的成绩,变得很嚣张。他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在自己的府邸里管理中央的事务,很少去觐见皇帝,也很少参加朝会。他把自己的府邸扩大到和皇宫一样大,他把事情托付给亲近的人,即使一些比较老实的同僚想改变他的行为,他也不改变。惠帝的孙子司马臧和司马尚相继薨逝,惠帝到302年没有男性子嗣,司马颖被认为是合适的继承人。但司马冏却绕过他,推荐年仅七岁的清河王司马覃(惠帝的侄子,其弟司马遐之子)为太子,意在轻易控制年轻的司马覃。

司马冏对司马颙产生了怀疑,因为司马颙最初是想支持司马伦,直到他看到司马伦的事业没有希望。司马颙知道司马冏的疑心,于是开始了阴谋,他邀请长沙王司马乂推翻司马冏,认为司马乂会失败,于是他的计划是联合司马颖,对司马冏发动战争。一旦他们取得胜利,他就会废黜惠帝,立司马颖为帝,然后担任司马颖的丞相。302年冬,司马颙宣布造反,司马颖不顾谋士卢志的反对,很快加入。司马冏听说司马乂也是阴谋的一部分,便对司马乂进行了先发制人的打击,但司马乂早有准备,进宫控制了惠帝。一场巷战之后,司马冏的部队崩溃了,他被处死。司马乂成为实际的摄政王,但为了减少反对派,他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提交给仍驻扎在邺城的司马颖。

在诸王中,司马乂似乎是唯一一个看到了在形式上尊崇惠帝的同时,又要保持与公正治理相似的重要性的人。他继续试图与司马颖分享权力。

与此同时,303年,在益州,罗尚通过提出停战令李特未充分做好准备后,对李特部队进行了突然袭击,并将其杀死。李特部队归其弟李流指挥,李流也于当年晚些时候去世,由其侄子李雄继任。在李雄的指挥下,流民军不仅打败了罗尚军,还打败了荆州(今湖北、湖南)派来的援军。在李雄成功的同时,帝国各地也掀起了许多流民叛乱,其中有一次,李雄击败了司马歆的势力,杀死了新野王。

303年秋,司马颙不满自己的计划没有实现,便劝说司马颖再次与他一起对抗司马乂。虽然司马颙和司马颖拥有压倒性的力量,但他们的部队却无法取得对司马乂的决定性胜利。304年春,司马颙的部队正准备撤退,东海王司马越,即惠帝的叔叔,认为司马乂不能赢得这场战争,于是将司马乂逮捕,交给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张方将司马乂残忍地处死,烧死了他。司马颖成为实际控制政府的人,但继续在邺城遥控。

司马颖一旦掌握了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就废黜司马覃,自立为太子,同时废黜羊皇后,这是两年内四次废黜羊皇后的第一次。他变得骄奢淫逸,百姓失望。司马越见状,决定反抗,他将羊皇后和司马覃迎回,以惠帝的名义,出兵攻打司马颖。他的部队被司马颖的部队打败,他逃走了,惠帝被司马颖留在邺城。司马颖的部队进入洛阳,又废黜了羊皇后和司马覃。

幽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的军事统帅王俊,在这之前与司马颖关系不睦,于是向司马颖宣战,并带兵南下,与鲜卑、乌桓等各部落结盟。司马颖觉得难以抵挡,就派自己的一个部下、匈奴贵族刘渊去找自己的部落人,请他们加入自己。然而,刘渊一走,司马颖的部队就崩溃了。刘渊听说后,没有带兵去援助司马颖,而是宣布独立,并自封为汉王,声称自己是汉朝宗室的后裔,而汉朝公主又嫁给了匈奴单于,从而建立了汉赵。一个月前,李雄也宣布自己独立于晋,为成都王,建立成汉;这两个国家将是十六国中的头两个国家)。

司马颖带着惠帝逃回了洛阳,但现在没有任何势力支持他。司马颙掌握了局势,决定不再使用司马颖,直接控制局势,司马颖被废掉太子之位,取而代之的是惠帝的另一个弟弟豫章王司马炽,认为司马炽勤勉谦逊。司马颙还让张方强行将惠帝迁到长安(在今陕西西安),直接归自己掌握。不过,一些高级官员仍留在洛阳,单独组成了一个与司马颙部分结盟、部分对立的政府。

司马颙试图通过提拔各大王侯将相来安抚可能存在的反对势力,但他的提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汉赵吸引了那些对西晋统治失望的汉族和非汉族的农民和部落居民,开始壮大规模和力量。

但与此同时,西晋内讧不断。305年秋,司马越又一次宣布造反,这次是针对司马颙,声称司马颙逼迫惠帝迁都不当。各省督抚和军师被迫站在一边。战争最初没有结果。306年初,司马越打了几场胜仗后,司马颙心生畏惧,便主张求和,司马越拒绝。到306年夏天,司马颙被迫放弃长安和惠帝,司马越的部队将惠帝迎回洛阳,恢复了羊皇后的地位。

同样是306年,李雄和刘渊都宣布自立为帝,更加明确地与西晋决裂。

司马越为惠帝摄政数月,直到306年冬,惠帝在吃面包时不知何故中毒,史学家普遍认为司马越是罪魁祸首,但动机不明。一个饱受折磨的皇帝的统治就这样结束了,在他的统治下,晋朝的制度轰然倒塌,尽管他本人可能不应该受到责备。司马炽接替了他的位置(为怀帝),并试图恢复王朝的实力,但这时对西晋来说已经太晚了。最后将华北和华中丢给汉赵,被迫迁往华南,以皇族的支系延续。

Comments


  • Facebook
  • Pinterest
  • Twitter
  • Instagram

© 2023 by Salt & Pepper.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